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
永兴万年人
其先以黄巢之乱。
西徙于蜀。
而占籍焉。
至真则蜀产也。
始冠。
偶游圣寿寺
见脩进律师
而慕其行。
遂依之薙落。
习起信论于朗公。
法界观于光公。
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
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
四十年间。
演畅无怠。
因蒙赐号昭信
一日谓弟子遇缘曰。
出息不保入息。
此虽俗谚。
而切于理。
吾与汝其可不务乎。
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
以其成于开宝之初
遂额之开宝。
四年八月五日
集众称佛号以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三。
阇维获舍利圆莹。
葬之开宝塔云。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明达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有朋南宋 ? — 1168
金华人
自号牧庵
一家教文。
背诵几半尽。
车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讲道日盛。
晚主延庆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经堂。
中设一几。
而初无文字。
士大夫怪其诞。
众至寺欲屈之。
师令侍者先语之曰。
诸贤欲何。
相见若宾礼。
则对坐。
商略若请益。
则侍立。
发问若索难。
则客先伸三问。
咸曰。
乞从宾礼。
及对语。
援引不已。
乃知六经在胸中也。
每临讲不预观文
尝曰。
我七番讲止观。
于正修中。
未尝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难。
如片纸大。
亦不成。
所谓文字性离。
皆解脱也。
或问。
十境十乘。
方成观法。
荆溪何云不待观境。
方名修观。
师曰。
向伊道。
摄事成理了也。
又问。
圆顿教中。
为立阴否。
师高声一喝云。
阴入重担。
尝自现前。
何更问立不立。
且御众厉。
而简左右。
或欲师白堂整众者。
师曰。
吾所以不数数告众者。
是有意也。
不见道频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轩。
众念佛。
端坐而逝。
禀法弟子甚众。
师自博强记。
不畜科策。
尝谓同学竹庵曰。
天下只一个半座主
老兄秪半个。
问何为半个。
师曰。
不合多几个纸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来访。
为上讲。
师读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师在座。
不敢文文。
其对尊宿之礼。
尚谦如此。
二师(可观有朋)为学时。
车溪夜坐方丈。
闻廊庑有天乐声。
遣人迹之。
声出师房。
车溪附壁隙窥之。
见二师。
于灯前相戏。
举手作无声乐。
车溪益奇之。
故临终。
以法道相寄。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华人
性强记,谒车溪卿法师,昼夜叩谒,尽得其道。
主仙潭讲止观,时天衣持法师分卫至境,入寺就听,竦然曰:“我所未闻。
”设礼而去。
湖人薜氏妇早死,时见怪于室,其家为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演说经旨。
妇凭语曰:“谢翁姑一卷经,今乃解脱矣。
”翁曰:“千僧同诵,何言一卷?
”曰:“朋法师所诵者是。
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令大众唱佛名,留偈坐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择卿南宋 ? — 1168
择卿
天台人
天资聪敏。
博学强记。
受教于上竺慈辩
尝曰。
四明旨意。
吾已得之。
惟起教观。
信之未及。
然不敢不信也。
初主车溪寿圣。
未尝屈节豪贵。
徒众三百。
施者自至。
年三十。
后即废卷禅坐。
每遇讲演。
但令侍者日供讲帙。
辩说如流。
听者说服慧解。
昙应领徒至车溪
值说无量义经。
闻之。
谓同行曰。
此师。
言有典刑。
足堪问道。
即求依止。
有不循规者悦。
众以闻询其名指言。
有朋、可观。
师置勿问。
观。
字宜翁
华亭戚氏子。
年十六具戒。
车溪声振江浙。
负笈从之。
一日闻举唱云。
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气汤。
师闻而心服。
慧觉横山
命师偕行。
读指要。
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
叹曰。
语言文字。
皆糠秕耳。
建炎初
嘉禾寿圣。
当湖德藏。
居阅世堂。
为楞严补注。
霅以祥苻延阅二载
以疾返当湖南林。
一室萧然。
人不堪之。
乃曰。
风山月。
此我无尽衣钵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𣏌。
出镇姑苏
请主北禅。
入门适当九日。
指座云。
胸中一寸灰已冷。
头上千茎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击节不已。
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
时已八十九岁。
行李寂寥。
人所叹服。
不二载仍归当湖
自题其像曰。
维摩诘不坏于身。
而随一相老竹庵
坏与不坏。
初无欠长。
到处江山风月。
不是这个伎俩。
淳熙九年二月
无疾而逝。
师五住当湖
皆退隐于竹庵
因以自号。
大慧杲尝过之。
对语终日。
叹之曰。
教海老龙也。
师见斋房安像。
即诫之曰。
汝起居无礼。
说无益语。
少时焚香之敬。
不补终日媟嫚之罪。
其谨慎微细如此。
朋。
金华人
自号牧庵
一家教文。
背诵几半尽。
车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讲道日盛。
晚主延庆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经堂。
中设一几。
而初无文字。
士大夫怪其诞。
众至寺欲屈之。
师令侍者先语之曰。
诸贤欲何。
相见若宾礼。
则对坐。
商略若请益。
则侍立。
发问若索难。
则客先伸三问。
咸曰。
乞从宾礼。
及对语。
援引不已。
乃知六经在胸中也。
每临讲不预观文
尝曰。
我七番讲止观。
于正修中。
未尝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难。
如片纸大。
亦不成。
所谓文字性离。
皆解脱也。
或问。
十境十乘。
方成观法。
荆溪何云不待观境。
方名修观。
师曰。
向伊道。
摄事成理了也。
又问。
圆顿教中。
为立阴否。
师高声一喝云。
阴入重担。
尝自现前。
何更问立不立。
且御众厉。
而简左右。
或欲师白堂整众者。
师曰。
吾所以不数数告众者。
是有意也。
不见道频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轩。
众念佛。
端坐而逝。
禀法弟子甚众。
师自博强记。
不畜科策。
尝谓同学竹庵曰。
天下只一个半座主
老兄秪半个。
问何为半个。
师曰。
不合多几个纸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来访。
为上讲。
师读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师在座。
不敢文文。
其对尊宿之礼。
尚谦如此。
二师为学时。
车溪夜坐方丈。
闻廊庑有天乐声。
遣人迹之。
声出师房。
车溪附壁隙窥之。
见二师。
于灯前相戏。
举手作无声乐。
车溪益奇之。
故临终。
以法道相寄。
观塔。
在德藏西北隅
为筑城所夷。
知县谢良弼
梦一紫衣老僧
谓曰。
竹庵也。
以塔累公。
谢寻访。
果得塔。
因为缮治。
复立石表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宗坦北宋 ? — 1114年5月4日
宗坦
襄阳黎城人
出家于延祥院。
道恭为师。
圆具后。
遍游讲肆。
通经论。
为时所称。
于圆觉十六观等经。
皆具疏释。
由是五十年。
以圆顿作门。
夜禅昼讲。
开发良多。
晚年驻锡襄阳
专修净土。
时说净土观门。
晓示里俗。
听者如云。
又于唐州青台。
闭关习观。
日益勤至。
三业四仪。
未尝暂忘。
大都师之化人。
人之从师化。
皆视力行。
非徒言说耳。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忽佛现梦中告曰。
净土已成。
馀缘秪有六日
无自怠。
次日不豫。
犹唱警策。
至五月初四日
声钟告众曰。
胜缘在迩。
惟凭时刻。
幸大众念佛助往。
俄而雷鸣。
白云覆庵。
作兜罗绵状。
寂然而逝。
异香三日始歇。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宗坦姓申黎城人
年十六落发,受具。
少通义学,长访名师。
垂五十年,名播讲林。
晚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
听者如云,皆禀净业。
后于唐州青台镇,誓求安养,持名作观,末尝暂忘。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定中见佛告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
出而白众,次日讲唱不辍。
至五月四日,自知时至,呜钟集聚,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岂容错过?
众念佛,助我往生。
”又曰:“享年七十六,四大分离处。
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
”言已坐脱,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久之方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齐玉北宋 ? — 1127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齐玉
——一一二七),号觉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
早年入佛门,屡参明师,住苕溪宝藏寺,每岁终大兴净业之社。
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
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
建炎元年卒,谥曰妙辨
著有《普贤行法经疏》等。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
齐玉者。
霅川人
尚书莫公支子也。
早亲释学。
日记数千言。
屡参明师。
一日赴僧次逊辞之。
或问其故。
答曰。
诚不欲五千之利。
而丧一日之功。
苕溪宝藏。
每于岁终。
大兴净业之社。
横山
立丈六像。
率道俗修行。
中夜告众曰。
我辈未念佛时。
心随尘境。
作诸不善。
犯一吉罗。
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
况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
则可一念能灭八十一劫生死之罪。
况又父母生我。
令我出家。
理当度脱以报重恩。
今若破戒坠陷。
则父母岂不失望。
大众闻之。
无不倾诚忏悔。
举身自扑。
至损额失声者。
尝中夜。
顶像行道。
偶一僧失规。
责之曰。
汝无知。
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
彼虽不肖。
骂为畜生。
有玷三宝。
自是三年。
对佛悔过。
岁大旱。
井竭。
师运密祷。
梦水出西坡
旦掘之。
清流涌出。
因名梦泉。
二师同。
建炎元年迁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齐玉号觉慧
姓莫氏霅川人
家世显宦,独弃俗荣。
蚤亲释学,日记数千言。
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慧辨
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辞逊之,或问故答,曰:“诚不欲以五千之利,而丧一日之功。
慈辨得通相三关之旨,秘不授人。
齐玉屡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炉以授。
初出居苕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众薰修,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减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当度脱,以报重恩。
今若破戒坠陷,父母有知,岂不失望?
”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至损额失声者。
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继之者或不振,学徒谋曰:“得玉公乃兴。
郡守翁彦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辨
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彼虽不肖,诋为畜生,有玷三宝。
”自是三年,对佛悔过。
建炎元年秋,谓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宝塔现。
”慧曰:“流通《法华》之瑞證也。
曰:“所愿见阿弥陀佛耳。
”即集众念佛。
顷之,举首加敬曰:“佛已来接也。
”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谥“妙辨”,塔曰“慧寂”。
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祖源记》、《无量疏杂诸记》、《安般守尊法门》、《尊胜忏法》诸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